DSC00608.JPG

 

愛玉子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 蕁麻目 Urticales
 
科: 桑科 Moraceae
 
族: 榕族 Ficeae
 
屬: 榕屬 Ficus
 
亞屬: 薛荔亞屬 Synoecia
 
種: 薜荔 F. pumila
 
變種: 愛玉籽 F. p. var. awkeotsang

別   稱: 枳仔、愛玉、草實仔、玉枳、草子仔、天拋藤、天拋子、枳蒲、枳枯、風不動、黍仔實、草枳仔、草子仔、愛玉矮榕、黍仔子、樨枳仔,薛荔(本草拾遺),涼粉子(通稱),木蓮(植物名實圖考),涼粉果(廣東、湖南),冰粉子(四川、貴州),鬼饅頭,木饅頭(江南)

愛玉籽(學名:Ficus pumila var. awkeotsang)又稱為愛玉、玉枳、枳仔、草枳仔、澳澆、薁蕘(臺語:ò-giô)、愛玉欉(其學名源自臺語:ài-gio̍k-tsâng),屬桑科榕屬植物,為台灣特有亞種,與薜荔(Ficus pu-mila L.)皆屬雌雄異株。

DSC00631.JPG

DSC00629.JPG

DSC00628.JPG

DSC00620.JPG

歷史與特徵

日本牧野富太郎(T.Makino)在1904年發表愛玉子是一新種,訂其學名為Ficus awkeotsang Makino,乃由他在當時地名為嘉義廳下打貓東頂堡生毛樹莊(現嘉義縣梅山鄉)平地採集得之愛玉子標本,後來因英國植物學家Corner認為愛玉與薜荔(Ficus pu-mila L.)十分相近;但薜荔在植物分類的學名發表較早,因此現代學者大多將愛玉處理成薜荔的變種(Ficus pumila L. var. awkeotsang (Makino) Corner)。

連雅堂於1921年著作之《台灣通史‧農業志》中即有記載愛玉子名稱的來源。


野外分布可由平地至海拔2000公尺以上之山區,目前主要分布於海拔 1200-1900公尺之中低海拔地區,為台灣特有種藤本植物,常纏繞於岩石或樹木上,雌雄異株,主要果期在8-12月,雌果具豐富之果膠及果膠酯酶,可採製加工為愛玉凍。

與薜荔(Ficus pumila var. pumila)在成年期葉部形態具有些微差異,愛玉葉形大而葉尖銳尖,薜荔則是葉形小而葉尖鈍。在隱花果大小具有明顯差異,愛玉隱花果長寬可達10x5公分,全果布滿白色斑點;薜荔之隱花果較愛玉偏圓一般則是6.5x6.5公分,僅在授粉孔附近具有白色斑點。除了形態上的差異,其生化性質也有所差異,愛玉子含有二型的果膠酯酶,而在薜荔則只具有單型之果膠酯酶,顯示愛玉與薜荔不只在形態上,細胞分化上也有所不同。[5]二者之果實分辨下懷疑愛玉子是否為薜荔的多倍體值物?實際上薜荔與愛玉子之染色體數目均為2N=26。[3][6]由與愛玉與薜荔原生分布區域重疊,且兩者在分類學上本為同種,因此雜交具可育性,因此在野外可見葉果等特徵性狀介於愛玉與薜荔兩者之間的個體植株。

DSC00607.JPG

DSC00572.JPG

用途

愛玉子有分次開花,果實陸續成熟的現象,故採收時亦宜分次採取成熟果,然後削去外皮,一半切開,使瘦果充分曝露,以利用陽光曬乾或乾燥機烘乾。瘦果經常溫手工搓洗出果膠後,經常溫靜置後可凝結為愛玉凍。一般人所稱的愛玉,指的是愛玉子製成的膠質食品愛玉凍。由於愛玉子瘦果果膠其中所含的凝結酵素(果膠酯酶)穩定性高,即使經過多年常溫存放亦不會滅失減損其凝結為愛玉凍之能力,實際驗證有存放超過十年以上仍能正常凝膠的案例。 因愛玉為僅產於台灣之特有亞種,除台灣外其他各地區所類似愛玉凍之凍狀食品皆為薜荔子所製成。 將愛玉凍加入碎冰跟檸檬汁可製成愛玉冰,是台灣一種清涼爽口的著名甜品。

1.食用:揉洗後之浸液會凝結成果凍狀,加上糖水便是一道美味的清涼食品。2.藥用:其莖葉亦為民間常用藥,可袪風、利濕、活血、消腫解毒。性味:果肉:甘、平。效用:花序托:袪風、利水、行血、消腫。治風濕痛,關節疼痛;果實:消暑解渴。

DSC00458.JPG

曝曬中的愛玉子

DSC00450.JPG

愛玉甜湯

DSC0062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