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6123.JPG

 

台灣黑熊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熊科 Ursidae
 
屬: 熊屬 Ursus
 
種: 亞洲黑熊 U. thibetanus
 
亞種: 臺灣黑熊 U. t. formosanus

 

臺灣黑熊(學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布農語:tumaz、賽夏語:somay、泰雅語:ngarox、鄒語:cmoi、卡那卡那富語:cumai、太魯閣語:kumay),是臺灣特有的亞洲黑熊亞種,胸前的V字型白色斑紋(太魯閣語稱做 rabang)是亞洲黑熊共有的特徵。台灣黑熊目前現存族群數量不多,出沒於台灣中央山脈海拔1000公尺-3500公尺的山區,活動範圍可達50平方公里。早在1932年日本探險家堀川安市所著的《台灣哺乳動物圖說》中,因土地開發導致棲息地喪失,臺灣黑熊的數量在下降中。在1989年依照臺灣《野生動物保育法》,台灣黑熊被列為瀕危。2001年台灣黑熊被選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在不少台灣公司、企業、地方政府等,都選用台灣黑熊作為吉祥物、代表物,是著名的台灣意象之一。

 

生物特徵

臺灣黑熊極為強壯,體長120-180公分,肩寬60-70公分,最重可達200公斤。牠的頭呈圓形、頸部短、眼睛小、吻部很長。牠的頭約26-35公分長,頭圍約40-60公分。耳長8-12公分,牠的吻部形狀像狗,因此許多人習慣稱呼牠為「狗熊」。牠的尾巴短,通常不到10公分。身體覆蓋著粗,濃密而具有光澤的黑毛,在頸部的毛可以超過10公分長。牠的頷部末端是白色的,在胸口有黃色或白色毛呈V字型、或是弦月的形狀,因此英文中也有「月熊」(Moon Bear)的稱呼。

 

習性

除了交配期或撫育小熊期間外,通常獨居。白天在樹洞或岩洞內休息,黃昏或夜晚時外出覓食。活動範圍大,擅爬樹,孔武有力,在受傷、受逼迫或保護幼熊時攻擊性強,速度快。冬季時並不冬眠,可能會移至較低海拔區域覓食。 屬雜食性,以小型動物、昆蟲、植物嫩葉、嫩芽、果實為食,台灣黑熊也喜歡吃蜂蜜和蜂蛹,也會在河邊捕魚、捕螃蟹、捕蝦等食用。

DSC06126.JPG

DSC06128.JPG

生態

黑熊是典型的林棲動物,雜食性,春天以山毛櫸等的新芽為食,夏天主要以螞蟻、蜜蜂等昆蟲為食,秋天主要橡樹、栗子等果實為食。秋天會大量進食,以準備冬眠。冬季在大樹的樹洞、岩洞或地洞等冬眠。交配在6~8月左右進行,一次約產1~2頭幼仔。

牠們從低海拔600米的熱帶雨林到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林,亞熱帶乾旱河谷灌叢;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以及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地寒溫帶暗針葉林,都有棲息。有垂直遷徙的習慣,夏季棲息在高山,入冬前從高地逐漸轉移到海拔較低處,甚至到乾旱河谷灌叢地區。

 

與人的關係

台灣黑熊不會主動攻擊人類,若碰上,最好是靜靜、慢慢地退開,不可轉身驚慌大叫和狂奔,這樣可能會引發黑熊加速攻擊。

 

瀕危的物種

從1998到2000年共有15隻玉山國家公園的臺灣黑熊被裝上無線電項圈,目擊黑熊的事件非常少,沒有證據證明尚有多少隻臺灣黑熊存在。從1989年開始臺灣黑熊就正式被列入保護動物。但盜獵可能沒有因此禁絕,對台灣黑熊的危害依然存在。當年捕捉到的15隻黑熊中,由於盜獵陷阱有8隻喪失了腳趾或是腳掌。

從1989年起,臺灣黑熊依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列入瀕危動物,在國際上這個物種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附錄I,禁止國際間對這個物種任何產品與任何形式的交易,臺灣黑熊也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IUCN紅色名錄》宣告這個物種已經很容易絕種。

DSC0613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