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498972_l[1].jpg

 

立春


因為過了立春才到農曆新年,所以,係「盲年」。

時間每年02月3~5日

三候

東風解凍: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

蟄蟲始振: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

魚陟負冰: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210498983_l[1].jpg

介紹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稱“打春”,“立”是“開始”的意思,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

古人將立春定為24個節氣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點時仰望星空,可見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東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稱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開始,“春”表示季節,故立春有春之節氣已開始之意。農諺有“春打六九頭”、“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語,從冬至開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

210498986_l[1].jpg

由來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氣的記載。

在漢代前曆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思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檔,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

此後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氣之一存在並傳承至今。

210498999_l[1].jpg

習俗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眾多節令一樣有眾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蔔之習俗等。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我國歷朝歷代的迎春儀式隆重而浩大。此時的立春已經超過了農曆24節氣只標示節令與氣候的功能,而是已經被當成一個節日了,因此在歷史上便演化出了許多圍繞立春而舉辦的活動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捲”、“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捲、嚼蘿蔔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眾多食俗。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

210499000_l[1].jpg

養生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過了立春就意味著春天要到了,萬物生髮,一派生機勃勃。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髮,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郁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愉悅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210498989_l[1].jpg


由冬至開始,天地陰陽變化由一陽初生,慢慢轉變到立春時陰陽各半,過年的揮春有「三陽開泰」就是這個意思,泰是指易經的「泰」卦。隱含有國泰民安的意思。既然已經到了立春,表示春天已經到來,春屬木,主肝,而水為木之母,所以,立春的養生應以調理肝腎為主。

210499018_l[1].jpg
而立春時近農曆新年,飲食應酬多,故此介紹清理腸胃的養生食療給各位讀者,首先介紹的食物叫「蕪菁」,大家對這個名字一定很陌生,其實就是「青蘿蔔」,《本草綱目》云:「利五臟,輕身益氣,可長食之。」同時又可「消食下氣,治嗽,止消渴。」因為它是綠色,入肝,所以用蕪菁榨汁飲用或加甘筍煲湯也是非常有益及合適。胡蘿蔔在《本草綱目》記載元朝時始由胡地來,氣味微似蘿蔔,故名之。並云:「有下氣補中,利胸膈腸胃,安五臟,令人健食,有益無損。」故推而論之應可調治胸腹部肌肉神經緊張的人而有消化不良的感覺,可把紅蘿蔔煮至爛熟,用來佐膳。

210498981_l[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