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5963.JPG

 

荔枝


英文名稱: Litchi Nut,Lychee


學名:Litchi chinensis Sonnerat
Dimocarpus litchi Lour.      
Litchi litchi Britt.
Nephelium litchi Camb. ex Wight  


科名:無患子科(Sapindaceae)茘枝屬(Litchi)
 

別名:離枝、麗枝、丹茘、 紅茘、大茘、大山茘、茘支、麗支、勒茘『茘』『荔』之辨
 

原產地: 中國華南


分佈: 台灣全島平地及山區均有種植。荔枝產地集中於高雄縣、南投縣、台南縣、台中縣、彰化縣及屏東縣等。


用途: 1.食用:茘枝的果肉(假種皮)厚,有料,可口,自古以來,即是水果聖品。是著名的嶺南佳果,屬亞熱帶珍貴水果,嶺南四大名果之一。2.藥用:性味:根:微若、澀,溫。消腫止痛。核:甘、微苦、澀,溫。理氣,散結,止痛。果皮(果殼):甘、微苦、澀,補血生津。
 假種皮(果肉):甘、酸,溫。益氣補血。效用:治煩渴,呃逆,胃痛,瘰癧,疔腫,牙痛,外傷出血。核:疳氣痛,鞘膜積液,睪丸腫痛,胃痛,痛經。假種皮(果肉):病後體弱,脾虛久瀉,血崩。果皮(果殼):煩渴,呃逆根:胃脘脹痛。果肉食之可補血益氣。核可理氣,散結,止痛。茘枝果皮稱為茘枝殼, 清心降火,曬乾後煮茶飲用,可治產婦感冒、頭疼、口渴等。根部可治胃病、喉嚨腫痛及疝氣。葉片搗爛後可敷治腳部潰爛。


莖: 中喬木,高 8~15 公尺。莖上多分枝,灰色;小枝圓柱形,有白色小斑點和微柔毛。
 

葉:偶數羽狀複葉互生,連葉柄長 10~25 公分;小葉 2~4 對,對生,革質,具柄,葉片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 6~15 公分,寬 2~4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而稍偏斜,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粉綠。
 

花:二月下旬-三月開花,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單性與兩性共存,黃白色,亦有由老幹發出者。花有 3 種:雄花、偏雌花、偏雄花。偏雌花為完全花,雄蕊退化,花葯有時不開裂,花粉發芽率低;偏雄花為子房退化,不結果,均於同一花穗著生而依序開放,亦有先開雌花者,如營養充足,亦可開第二次或第三次花序,但此常造成果實熟度不一,尤以三月紅品種更為明顯。
 

果實:果球形、心形或卵形,顏色因品種而有鮮紅至暗紅之差異,夏季成熟。果皮稍硬,暗紅色,布滿瘤狀凸起,剝去外皮可見一層薄膜將果肉包住。果,半透明,多汁液,味甜或酸甜,內包一棕黑色種子。
 

特性:常綠中喬木,高 8~15 公尺。莖上多分枝,灰色;小枝圓柱形,有白色小斑點和微柔毛。偶數羽狀複葉互生,連葉柄長 10~25 公分;小葉 2~4 對,對生,具柄,葉片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 6~15 公分,寬 2~4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而稍偏斜,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粉綠。春季開綠白色或淡黃色小花,圓錐花序,花雜性。核果球形或卵形,果皮暗紅色,有小瘤狀突起。種子外被白色,肉質、多汁、甘甜的假種皮,易與核分離。種子矩圓形,褐色至黑紅色,有光澤。唐朝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對荔枝的風味有深刻的描述: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燈謎: 脫了紅袍子,是個白胖子;去了白胖子,是顆黑丸子。

DSC05966.JPG

DSC05970.JPG


歷史

中國的古籍中荔枝最初作「離枝」,《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隱夫薁棣,答遝離支。」李善注引晉灼曰:「離支,大如雞子,皮麄,剝去皮,肌如雞子中黃,味甘多酢少。」《扶南記》記:「荔枝之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其枝」,故名離枝。一般相信荔枝是源自中國南部的野生森林。《西京雜記》所載,公元前2世紀漢朝劉邦稱帝時,南海尉趙佗以荔枝進奉。公元1世紀的《異物志》、3世紀的《廣誌》中,荔枝都是作為嶺南物產登錄。東漢楊孚《異物志》:


荔支為異:多汁,味甘絕口,又小酸,所以成其味。可飽食,不可使厭。生時大如雞子,其膚光澤。皮中食,乾則焦小,則肌核不如生時奇。四月始熟也

公元3世紀時張勃著的《吳錄》有 "蒼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種之" 的記載。蒼梧便在今日的廣西境內。現在廣東、廣西及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荔枝樹。

晉郭義恭《廣志》:

荔枝樹,高五六尺,大如桂樹。綠葉蓬蓬,冬夏榮茂。青花朱實,大如雞子。核黃黑似熟蓮子。實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醋者。

由此可見,荔枝在中國南部的栽種和生產已有二千年的歷史。《華陽國志》等史籍就記載宜賓一帶早在秦漢時就盛產荔枝,《新唐書·地理志》也載宜賓土貢有荔枝煎。蔡襄的《荔枝譜》是中國最早的荔枝專著。據元代《王禎農書》記載,中國的荔枝在元代已經遠銷西夏,新羅,日本,琉球,大食等地

DSC05971.JPG

保存

未經保存處理的荔枝有「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日色香味盡去」的特點。荔枝的保鮮相對較為困難。傳聞唐代唐明皇為博楊貴妃一笑,從嶺南把荔枝送到長安[4](蔡襄的《荔枝譜》與吳曾的《能改齋漫錄》說是洛州(今重慶涪陵),宋景文《益部方物略記》則認為貴妃所食的荔枝來自嘉州(樂山),今人藺同在《涪州文史資料選輯》肯定楊貴妃吃的是洛州荔枝),為了保存荔枝的色香味,要以快騎驛送。杜牧有〈過華清宮〉詩:「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甫有《病橘》詩曰:「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楊貴妃外傳》談到楊貴妃在馬嵬驛被賜縊死,恰好廣州進貢的荔枝到,玄宗用它來祭奠貴妃。

現代一般常用的保存方法是挑選易於保存的品種,以低溫高濕(攝氏二至四度,濕度90%至95%)保存。亦有配合使用氣調,降低氧氣比例以減慢氧化;或配合藥物來殺菌防腐。亦有一些不法商販用稀硫酸噴灑在荔枝以防腐,但對人體有害。

DSC0596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