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a6dcdbe144e9[1].jpg

 

薯蕷(山藥)


薯蕷(學名:Dioscorea polystachya)又稱為「蒣」,是薯蕷科薯蕷屬的一種植物。 薯蕷的塊莖稱為山藥,冬季採挖。原產地位於中國東部淮河附近,因而也得名淮山。植物易栽培。


名稱:山藥一名首見於《山海經·北山經》藷藇,又名署預(《山海經》)、薯蕷、山芋(《本經》)、山藷(《名醫別錄》)、薯藥(《清異錄》)、淮山藥(《飲片新參》)、淮山、懷山、野山豆(江蘇睢寧)、野腳板薯(湖南南嶽)、白薯、長山藥或者面山藥(甘肅徽縣)。

中國古代稱薯蕷,唐朝時,為避唐代宗李豫諱(「蕷」與「豫」同音),改稱薯藥。宋朝時,又為避宋英宗趙曙諱(「薯」與「曙」音近),改稱山藥。


形態:多年生草質纏繞藤本。葉片形狀多變,葉腋間常生1-3個珠芽(氣生塊莖)。地下具圓柱形肉質塊莖,垂直生長,表皮粗糙,黃褐色,密生細鬚根。夏季開乳白色花,花單生,少有結實,都實行塊莖繁殖。三棱狀扁圓形的蒴果(成熟後裂開)。

14a6dd22fa924d[1].jpg

14a6dd3071598c[1].jpg

14a6dd26818574[1].jpg


採收:山藥通常深埋於地下,與淺埋的馬鈴薯不同,不能直接拔起採收。需在田畦深挖溝後,細心挖掘長塊莖。地上部葉腋間則可收穫腋芽,即零餘子(山藥豆)。


分布:原產於中國大陸,分布於河南、福建、山東、河北、浙江、湖南、湖北、江西、河北、安徽、江蘇、雲南、廣西、貴州等地。17世紀前已傳至朝鮮、日本。台灣近年來開始經濟性種植。生長於海拔350公尺至1,100公尺的地區,多生在山坡、山谷林下、路旁的灌叢中、溪邊及雜草中。

中國河南焦作出產的比較有名,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又稱懷山藥、懷參。鐵棍山藥是其中的珍品,久煮不爛,味道鮮美,是河南焦作的國家原產地保護產品,其中溫縣等地的鐵棍山藥更是暢銷南北,蜚聲國際。

14ab4b35ad246a[1].jpg

14ab4b3414be00[1].jpg

藥性:長在地下的塊莖曬乾後可入藥,稱為淮山。中醫認為它具有補脾益腎、養肺、止瀉、斂汗之功效。

山藥味甘而性平,入脾、肺、腎三經。具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等多種功效,滋補作用甚佳。 認為山藥能「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瀉、化痰涎、潤皮毛」則始見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3]。

著名的四神湯,包括四味藥,即茯苓、蓮子、芡實及山藥,此「四神」有加乘的作用。

14a6dd17f9479e[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