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06564.JPG

 

葫蘆瓜 (蒲瓜)

葫蘆瓜,又名葫蘆、蒲瓜、夜開花和大葫蘆等,屬葫蘆科一年生攀緣草本植物瓠瓜的變種,莖蔓生,葉心臟形,互生,夏秋開白花,果實的形狀因種類而異,具體的說又分為瓠子、葫蘆、匏瓜(瓢葫蘆)和扁葫蘆幾種。原產非洲南部。我國自古有栽培,現在是民間夏令常吃的佳肴。葫蘆瓜是可消腫結、潤肌膚的瓜菜。

葫蘆瓜各地均有栽培,嫩果可供食用,老后不能食用。相對其他果蔬,營養價值較低。

營養價值

瓠瓜含有蛋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有助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同時,瓠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促進抗體的合成,提高機體抗病毒能力。 從瓠瓜中能分離出兩種胰蛋白酶抑制劑,對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從而起到降糖的效果。 胡蘿卜素在瓠瓜中含量較多,食后可阻止人體致癌物質的合成,從而減少癌細胞的形成,降低人體癌癥的發病率,從而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

食療功效

葫蘆瓜性寒、味甘,入肺、胃、腎經;

具有清熱利尿,除煩止渴,潤肺止咳,消腫散結的功能;

主治水腫腹水、煩熱口喝、瘡毒、黃疸、淋病、癰腫等病癥。

可用于輔助治療水腫腹脹、煩熱、口渴、黃疸、瘡毒以及腎炎、肝硬化腹水等癥。另有潤肌膚的優點,能抗病毒并防癌。

DSC06566.JPG

 

葫蘆(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是屬於葫蘆科葫蘆屬的一種植物,它是爬藤植物,其果實也被稱爲葫蘆。葫蘆的果實可以在未成熟的時候收割作爲蔬菜食用,也可以在成熟後收割加工爲容器或者煙鬥。新鮮的葫蘆皮嫩綠,果肉白色。

中文名稱: 葫蘆

英文名稱: Calabash Gourd , Bottle Gourd

二名法: Lagenaria siceraria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五桠果亞綱

目: 葫蘆目

科: 葫蘆科 

屬: 葫蘆屬

種: 葫蘆

DSC06567.JPG

 

葫蘆科(Cucurbitaceae)蔓生或攀緣藤本植物,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原產舊大陸熱帶,在溫暖地區已栽培數百年。葫蘆各栽培類型藤蔓的長短,葉片、花朵的大小,果實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果有棒狀、瓢狀、海豚狀、壺狀等,類型的名稱亦視果形而定。

葫蘆枝蔓生長快,莖多毛,卷須分叉,有麝香氣味。花大,白色,美觀。葉稠密。常栽培作涼棚或供觀賞。果實嫩時可食,成熟後殼硬,可做瓶、瓢、匙羹等用具,以及鳥巢、小裝飾品、燈具及樂器等。有些品種果實長逾1公尺(約3呎)。葫蘆以種子繁殖,易栽培,但要求有較長的炎熱季節果實才能成熟。

 
形態特征 

一年生攀援草本,有軟毛;卷須2裂。葉片心狀卵形至腎狀卵形,長10—40釐米,寬與長近相等,稍有角裂或3淺裂,頂端尖銳,邊緣有腺點,基部心形;葉柄長5—30釐米,頂端有2腺點。花1—2果生於葉腋,雄花的花梗較葉柄長,雌花的花梗與葉柄等長或稍短;花萼長2—3釐米,落齒錐形;花冠白色,裂片廣卵形或倒卵形,長3—4釐米,寬2—3釐米,邊緣皺曲,頂端稍凹陷或有細尖,有5脈;子房橢圓形,有絨毛。果實光滑,初綠色,後變白色或黄色,長數十釐米,中間縊細,下部大於上部;種子白色,倒卵狀橢圓形,頂端平截或有2角。花期6—7月,果期7—8月。

葫蘆的種殖

  葫蘆屬葫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近幾年在黑龍江省種植面積發展很快,一般畝效益1000~1500元。甜葫蘆瓜條主要出口日本、韓國等地。


  1、選茬整地選擇排水良好、土質肥沃的平川及低窪地和有灌溉條件的崗地。忌西瓜等瓜類重迎茬。整地:頂漿打垅,及時鎮壓保墒。移植壟爲長口壟。壟寬9~13釐米,中間7~8條空壟也要打壟利於滅草。


  2、浸種、催芽品種選用日本青皮葫蘆,用40℃溫水浸種12~24小時,撈出後用紗布包好甩幹,並嗑開浸好的甜葫蘆種子。用木槽或普通的盆子,墊一層消毒的鋸末或沙子,再墊上一層紗布,將浸好的種子均勻地放在紗布上,上面蓋上擰幹的新毛巾,蓋上蓋簾,蒙上棉被催芽,每天用新刷帚撣水2次。催芽溫度一般在25~28℃。要求每天撿出已出芽的種子,放在另外的盆里,置於室内陰涼的地方,控制芽的生長。


  3、苗床播種①苗床准備。苗床底墊8~10釐米馬糞或碎草,上面鋪一層土,踩平。同時用70%的0.3~0.6克/平方米敵可松可濕性粉劑消毒,同時扣棚。待播完種子後,在苗床上再扣小棚。②營養土准備。選擇沒有使用過普施特、豆磺隆等除草劑的土壤,並篩好,與篩好的腐熟農家肥按7∶2比例混拌。③裝袋播種。將營養土裝入10釐米×15釐米的塑料袋中,並在塑料袋底1/3處放入20~30粒二銨作底肥,裝滿墩實,並將營養袋底角剪開或者在底部紮孔徑爲8~10毫米的眼2~4個以便透水。播種時間根據當地的季節爲准。用木棒在營養袋中間紮3~4釐米深的眼,將催好芽的種子,芽眼朝下放好,複完土後進行一次澆水。


  4、苗床管理適當澆水,不能過澇;防治鼠害、蟲害:可用辛硫磷、敵百蟲拌麥麩子(毒餌)均可;及時鋤草,噴施葉面肥;在真葉長到3~4片時開始定心,防止徒長;苗床適宜溫度25~28℃,夜間不低於15℃。一般苗齡35~40天,栽前5~7天鍊苗。


  5、適時移栽(1)挖大穴。移栽前挖20釐米×20釐米大穴,株距1.3~1.6米,畝保苗80~100株左右,每穴施5~7.5公斤農家肥和100~250克化肥(二銨、鉀肥、鎂粉比例爲3∶1∶1)做底肥。(2)人工移栽。移栽前把營養袋澆足水,將苗移植穴中,蓋土,並澆足水。同時覆膜,摳眼放苗。也可選擇雙膜移栽,即移栽後加蓋拱膜。


  6、田間管理(1)人工鋤草,及時防治病蟲害。(2)結合追肥耮平空壟並鋪草。每平方米用稻草或麥秸1公斤左右,防止草荒。在主蔓長到50釐米左右時,最好結合灌水,每株追施尿素100~250克,追肥不要距主根太近,防止燒根。不要將尿素散落於葉面上,防止燒葉。(3)顺蔓、掐尖、打杈、人工授粉。顺蔓,每株留兩個主蔓。兩條主蔓均横向擺在空壟上,可培一次定向土。掐尖:一級分杈,長到3片葉時,開始掐尖,看住並掐調二、三級分杈,主蔓掐尖在8月23日以後。人工授粉:一般甜葫蘆每天上午打杈,掐尖,下午16時開始授粉,過了處暑以後就可停止授粉,一般兩條主蔓結瓜6~8個。


  7、采收8月上旬開始逐漸采收,即第一茬瓜長到7~9公斤左右,原則頭一天采收,第二天先削掉瓜皮,再削瓜條。


  8、在8月到9月份,基本上是9月份葫蘆長成近似白色,表皮上的毛沒有了,但是還是比較沉的時候就可以采摘了,不然的話如果蔓枯黄了,葫蘆就有可能掉下來砸壞了。采下來後還要風幹,這樣大半年的豐收果實就是你的了。

DSC06568.JPG

 

葫蘆的由來

甲骨文與《詩經》的叙述
現代植物學把各種“葫蘆”都歸屬於葫蘆科。而在我國古代葫蘆有眾多稱呼,最早是出現在甲骨文當中。在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這種類型的文字 ,古文字學者指出,這是“壺字”,有專家指出它也是“葫蘆”,除甲骨文這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名稱外,葫蘆在我國古籍中最早稱瓠、匏和壺,這三個字都可以在《詩經》中找到,《邶風》雲:“匏有苦葉,濟有涉深”;《衛風》雲:“齒如瓠犀”;《幽風》雲:“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小雅》雲:“南有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瓠”、“壺”、“甘瓠”均指葫蘆。前二字在古代大約是相通的。

《說文解字》、《世說新語》與孔子的叙述:“葫蘆”這個名稱,從《說文解字》中兩字互訓這點中可以看出。瓠字從瓜,說明古人把它看作瓜的一種;另外,孔子曾在《論語?陽貨》中提到“匏瓜”,也是很好的說明。後來這些名稱在流傳中,逐漸出現壺盧這個雙音的名稱。這個名稱大約出現在三國時期,《世說新語》中記載了當時的學者提到東吳有“長柄壺盧” 。大約在南北朝的時候,在江南還出現一個發音與壺盧相近的名字,那就是“瓠樓”(音婁)。“瓠樓”的出現,進一步證實我們的推測。胡蘆和葫蘆這兩個名稱顯然是從這里衍生而來。到了唐朝,“葫蘆”這一名稱開始流行起來。宋代以後,由於葫蘆品種繁衍,名稱也變得更多了。

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叙述:關於“葫蘆”的稱謂,在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出現了七種名稱: 懸瓠、蒲盧、茶酒瓠、藥壺盧、約腹壺、長瓠、苦壺盧。之所以出現眾多名稱,主要因爲古人把葫蘆按其性質和用途與形狀大小的不同而分類或由古人用字同音假借造成的。

DSC06570.JPG
 

什麼“葫蘆”名稱眾說紛紜

一是因爲葫蘆有很多品種,這是古人的一種分類方法。如陸佃《碑雅》認爲:“長而唐上日瓠,短頸大腹曰匏”、“似匏而圓曰壺”。他的意思是瓠、匏、壺是三種葫蘆的名稱,其區别主要表現在外形上。瓠即現在用來當菜吃的瓠子,細而長,猶如絲瓜;匏即農家作水瓢用的瓢葫蘆;壺即扁圓葫蘆。但古人的分類並不統一,李時珍解釋匏、壺的含義,正好與陸佃相反,即匏是扁圓葫蘆,壺才是瓢葫蘆。崔豹在《古今注》中則認爲瓠、匏、壺盧、瓢等都不是種與種的區别,而是種屬之别。他認爲“瓠”是一切葫蘆的總稱,而匏、壺盧、瓢、懸瓠都是瓠,隻是外形有差别罷了。

二是古人認爲葫蘆的性質和用途是不同的,所以名稱也就有所不同。有人認爲就其質來說,葫蘆有甘、苦之分,甘者曰“瓠”,又曰“甘瓠”;苦者曰“匏”,又曰“苦匏”《毛詩陸疏廣要》。至於“茶酒瓠”、“藥壺盧”,皆因用途而名之《本草綱目》。

三是由於古人用字同音假造成的。葫蘆不但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而且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從《詩經》記載的時代來計算,我國栽培葫蘆也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詩經》之後,記載葫蘆的文獻就更多了。據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統計,提到葫蘆的古書有近百部(篇)。在這些書里,有的寫葫蘆的種植方法,有的寫葫蘆的食用、藥用及日常器用的價值,有的是歌詠葫蘆的詩文,還有大批有關葫蘆的神話傳說故事。

 
葫蘆的產地

過去有人認爲葫蘆的原產地是印度與非洲。但據考古材料記載,亞洲的中國、泰國,南美洲的墨西哥、祕魯,非洲的埃及,都曾出土過石器時代的葫蘆化石。早在近一萬年前,在我們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經生長着葫蘆植物。據浙江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的考古發現 ,在7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開始種植葫蘆,而用葫蘆作爲盛水的用具則要早於陶器和青銅器。在以後的歲月里,人們對葫蘆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對它的利用也愈來愈廣泛,如用它制成樂器,作爲養蟲的器具,甚至用模具套制出多種多樣的高級藝術品——葫蘆器。這些都說明,葫蘆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植物,不是從外國引進的;當然,也沒有材料說明,葫蘆是由我國傳到外國的。


葫蘆用途 
中國各地都有栽培,果實老熟後經一定處理可作容器,如酒壺;生活用具,如水瓢;鳴蟲玩具,如蟈蟈葫蘆;及觀賞品等。


食用
葫蘆的吃法很多。元代王禎《農書》說:“匏之爲用甚廣,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葷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條作幹……”又說:“瓠之爲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鹹宜,最爲佳蔬。”可見古人是把葫蘆作爲瓜果菜蔬食用的,而且吃法多種多樣,既可燒湯,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幹曬。燒湯清香四飄,其味鮮美。與其他瓜果不同的是,不論葫蘆還是它的葉子,都要在嫩時食用,否則成熟後便失去了食用價值。

藥用
葫蘆除了能盛藥,本身也可爲藥。葫蘆味甘,性平滑無毒,其蔓、須、葉、花、子、殼均可入藥,醫治多種疾病。據古代醫書記載,葫蘆花味甘,性平,無毒,可做解毒之藥,對各種瘺瘡尤爲有效。蔓、須藥性與花相同,可治麻瘡。葫蘆瓤及子,味苦,性寒,有毒,可治牙病,牙齦或腫或露,牙齒松動。又可治面目、四肢腫,小便不通,鼻塞,及一切癰疽惡瘡。尤以葫蘆殼的藥用價值最高,其味甘,性平,無毒,用於消熱解毒,潤肺利便。愈是陳年的葫蘆殼,療效愈高。

樂器   
在古代,葫蘆是制作樂器的重要原材料,其價值不亞於絲,竹。《堯典》中有匏爲八音之一的說法。葫蘆笙最早載於漢代的《禮樂志》:“有葫蘆笙。”後來晉崔豹《古今注》又一次提到:“瓠有柄者懸瓠,可以爲笙,曲沃者尤善。秋乃可,和則漆其里。”這句話是說長柄葫蘆可以加工成笙,其中以曲沃的葫蘆最佳。除了笙、竽等簧管樂器外,葫蘆還可以做弦樂器或彈撥樂器的共鳴箱。葫蘆還可以做鴿哨,分很多種,制法各異。

葫蘆絲”在民間稱爲“葫蘆蕭”,别處也有稱爲“葫蘆笙”,名稱的變化原因說法不一,有說是解放初期,知識青年下鄉,將傣族不標准的漢語“蕭”誤聽爲絲而得名,有說是爲了區别於哈尼族的“蘆笙”又區别於“蕭”(蕭無簧),故文藝工作者將它定名爲“葫蘆絲”。說以前者居多。葫蘆絲的傣語名稱爲“篳朗道”,“朗道”爲“葫蘆”的傣語名,“篳”爲傣語對吹管樂器的總稱。德昂語稱“篳格寶”,阿昌語稱“拍勒翁”

DSC06569.JPG

 

葫蘆與端午節的傳說

端午節習俗,民間門上插桃枝掛葫蘆。現代氣功測試證明,葫蘆有隔絕氣場功能。民語有“不知葫蘆里賣的什麼藥”,意即難以穿透葫蘆測視内中物品。從風水場氣分析,乃葫蘆的曲線外形狀含“S”形的太極陰陽分界線的神奇功能。因此常在風水化煞中應用。 據神話傳說,八仙之中的呂洞賓化作賣油郎到一山村中賣油,油價標明後任人根據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於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錢則少付。有一少年也學着别人的樣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錢。這位少年歸家後將大家買油及自身買油情況向母親如實介紹,母親對兒子進行了嚴肅批評,並責令兒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並前去對賣油郎賠禮。呂洞賓深感其誠實,於是告訴這位少年,五月初一將有大禍降到人間,在門口掛一個葫蘆則可太平無事,躲過災難。這位心地善良的母親急忙把這一消息轉告鄰友,凡是聽到消息的家家戶戶都紛紛在門眉處掛起了葫蘆。果然未過數日,一場特大山洪卷走了沒有掛葫蘆的人家,而掛葫蘆人家則是安然無恙。從此留下了端午節前幾天掛葫蘆的習俗。也有民間傳俗,說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藥王爺下凡,見到人間毒蟲横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裝神藥的葫蘆掛在一家門口,滅蟲降瘟,普救眾生,留下了這一習俗。


葫蘆與民俗的傳說

古代夫妻結婚入洞房飲“合卺”酒,卺即葫蘆,其意爲夫妻百年後靈魂可合體,因此古人視葫蘆爲求吉護身、避邪祛祟的吉祥物。葫蘆與仙道的關係非常密切。《列仙傳》上的鐵拐先生、尹喜、安期生、費長房這些傳說中的神話人物,總是與葫蘆爲伍的,以致後來葫蘆成爲成仙得道的標志之一。由於“葫蘆”與“福祿”音同,它又是富貴的象征,代表長壽吉祥,民間以彩葫蘆作佩飾,就是基於這種觀念。另外因葫蘆藤蔓綿延,結子繁盛,它又被視爲祈求子孫萬代的吉祥物,古代吉祥圖案中有不少關於葫蘆的題材,如“子孫萬代” 、“萬代盤長” 等。有些民家在屋梁下,懸掛着葫蘆,其稱之爲“頂梁”,據說有此措施後,居家比較平安顺利;較講究的民眾,則用紅繩線串綁五個葫蘆,稱爲“五福臨門”。在台灣的鄉間,流傳一句諺語:“厝内一粒瓠,家風才會富”,意思是說,在家里擺放一個葫蘆,才會發財、富有。

 

DSC0656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