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7814.JPG

 

橄欖


英文名稱:Chinese Olive


學 名:Canarium album (Lour.) Raeusch.


科 名:橄欖科(Burseraceae)橄欖屬(Canarium)

 
別 稱:橄欖(三輔黃圖,開寶本草),黃欖(雲南金平),青果(通稱),山欖、白欖(廣東、廣西),紅欖、青子(廣東),諫果、忠果(古稱),綠欖、橄欖子、橄棪、餘甘子、青橄欖、甘欖、柑欖、諫果、忠果、橄仔(台灣)


原 產 地: 海南島、廣東及廣西及越南;台灣於 1950 年代引進栽植。


分 布:橄欖引進臺灣栽培相當久遠,以台中、南投、彰化、嘉義、宜蘭等地丘陵地栽培,多與龍眼、荔枝及其他水果樹園內間雜種植,新竹寶山鄉有較大面積純果園種植;臺灣多栽種於 500 公尺以下山麓。


用 途: 1. 食用:果實可生食或漬製;核供雕刻,兼藥用,治魚骨鯁喉有效;種仁可食,亦可榨橄欖油,油用於製肥皂或作潤滑油。據《嶺表錄異》:樹脂和糖,謂之橄欖糖,用濯船損,乾后牢於膠漆,著水益乾堅;又據《群芳譜》:樹脂─熱之,甚清烈,謂之欖香。2.園藝觀賞樹:常綠,可種植為庭園綠化觀賞樹。3.木材用途:木材可造船,作枕木,製家具、農具及作建築用材。4.藥用:橄欖功能去飽脹、除油膩、開脾胃、促進食慾。果實:甘、酸、平;根:淡、平;果核:甘、澀、溫;種仁:甘、平。效用:果實:清熱,利咽,生津,解毒。治咽喉痛,咳嗽,煩渴,魚蟹中毒;根:清咽,解毒,利關節。治咽喉痛,腳氣,筋骨痛;果核:解毒,斂瘡,止血,利氣。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凍瘡,疳瘡,天皰瘡,腸風下血,睪丸腫痛;種仁:潤燥,醒酒,解毒。治口唇燥痛,醉酒,魚、肉、蟹中毒。


莖:喬木,樹高可達 10~25 公尺,胸徑可達 150 公分;含樹脂;小枝粗 0.5~0.6 公分,幼嫩部被銹褐色絨毛,很快變無毛;髓部周圍有柱狀維管束,稀在中央亦有若干維管束。

葉: 有托葉,僅芽時存在,著生於近葉柄基部的枝幹上;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 3~6 對,對生,革質,長橢圓形,長 6~15 公分,寬 2~5.5 公分,無毛或在背面葉脈散生有剛毛,背面有極細的疣狀突起;先端漸尖至驟狹漸尖,尖頭長約 2 公分,鈍;基部楔形至圓形,偏斜,全緣;側脈 12~16 對,中脈發達;葉柄長 4~7 公分,細長;小葉柄短,長 0.2~0.5 公分,光滑無毛。


花:花序腋生,微被絨毛至無毛;雄花序為聚繖圓錐花序,黃白色,頂生圓錐花序,長 15~30 公分,多花;雌花序為總狀,長 3~6 公分,具花 12 朵以下;花疏被絨毛至無毛,雄花長 0.55~0.8 公分,雌花長約 0.7 公分;花萼長 0.25~0.3 公分,在雄花上具 3 淺齒,在雌花上近截平;雄蕊 6,無毛,花絲合生 1/2 以上(在雌花中幾全長合生);花盤在雄花中球形至圓柱形,高 0.1~0.15 公分,微 6 裂,中央有穴或無,上部有少許剛毛;在雌花中環狀,略具 3 波狀齒,高  0.1 公分,厚肉質,內面有疏柔毛;雌蕊密被短柔毛;在雄花中細小或缺。花期 4~5 月。


果 實:果序長 1.5~15 公分,具 1~6 果;果萼扁平,直徑 0.5 公分,萼齒外彎;核果卵圓形至紡錘形,長約 3 公分,熟時黃綠色;果核兩端銳尖,橫切面圓形至六角形,在鈍的肋角和核蓋之間有淺溝槽,核蓋有稍凸起的中肋,外面淺波狀;核蓋厚 0.15~0.2 (~0.3) 公分;種子 1~2,不育室稍退化。果熟期 10~12 月。


特 性:常綠喬木,含樹脂,嫩枝具有銹褐色短毛。葉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 11~15 片,對生,革質,長橢圓形,長 11~17 公分,先端銳尖,全緣。花黃白色,頂生圓錐花序;核果橢圓形,長約 3 公分,熟時黃綠色,果核兩端銳尖。橄欖可生食,初嚼時,澀中帶甘,後滿口甘味並有芳香味道,口感甚佳。果實通常醃漬為乾果或蜜餞,各地均有售,極為普遍,是中國所特有的水果。植物中以"橄欖"稱之者有三,除本種外尚有椴樹科(杜英科)的錫蘭橄欖,果實形狀大小相似,但其味酸澀無甘味,果核兩端圓鈍,可與之區別;而地中海地區所產之油橄欖之果實甚小,主供榨製橄欖油用,臺灣未見栽培。

DSC07814.JPG

橄欖又名青果、忠果、諫果等,是一種硬質肉果。橄欖别稱爲“青果”,這是因爲一般水果初生時是青色的,熟時變了顏色;而橄欖從生到熟,始終保持青翠的顏色。橄欖又稱爲“忠果”、“諫果”,這是因它初吃時味澀,久嚼後,香甜可口,餘味無窮,比喻忠諫之言,先苦後甜的特别韻味有同於古代忠臣苦諫的性格而稱名的。橄攬還被稱爲“福果”。這是海外華僑起名的。此既說明了福州歷史上橄欖產量多,也表達了僑胞對鄉土(福州)的眷戀之情。土耳其人將橄欖、石榴和無花果並稱爲“天堂之果”。橄欖是中國南方特有的亞熱帶常綠果樹之一,屬於橄欖科(Burevaceae),橄欖屬(Canavium)。

DSC07815.JPG

橄欖的傳說  
傳說一
  橄欖系橄欖科常綠喬木,北方稱其子爲“青果”,南國名之“橄欖”。中國是橄欖的故鄉,其產量居世界之首。相傳有一位老中醫,醫術相當高明。一天,有個叫黄三的人來看病,他說:“久仰先生大名,今日特來求醫,吾黄胖、懶惰、貧寒,望能妙手醫治”。老中醫暗忖,此“三病”之根在於懶惰,須先將其由懶惰變得勤勞。便告訴他:“從明天開始,你每日早晨去榮館飲橄欖茶,然後拾起橄欖核,回家種植於房前屋後,常澆水護苗,待其成林結果,再來找我”。

  黄三遵囑照辦,細心護林。幾年過去了,橄欖由苗而樹,由樹而林,由林而果,黄三終於變得勤快起來了,人也長得壯壯實實。可是他仍然很窮。便去找老中醫。老中醫笑曰:“你已沒了黄胖、懶惰之症了,你且回去,從明天開始,我叫你不再貧窮”。次日,果然有不少人前來向黄三買橄欖,從此,陸續不斷,黄三也就不再貧窮了。原來,老中醫開處方時需要橄欖作藥引,而這一帶沒有出產,便想出這個給黄三種治病的辦法。人們都歎服老中醫的高明。
傳說二
  宙斯讓雅典娜和戰神各造一種東西,比誰的好。雅典娜造了橄欖,戰神造了駿馬,雅典娜說馬是用來打仗的,給人帶來痛苦,而橄欖卻能給人帶來方便和美味,因此,宙斯判定雅典娜穫勝。(馬是波賽頓造的)

傳說三

  西洋傳說中,女神阿西娜與海神爲了爭奪希臘而反目,經眾神協調後,決定誰能給予希臘最需要的東西,就穫得勝利。隻見阿西娜輕拍地面,橄欖樹苗便從地面冒出,贏得眾人喝采,於是阿西娜從此便成爲希臘的守護神,並將城市更名爲“雅典”。

DSC07817.JPG

藥用價值

  橄欖的核殼可鍊制活性炭,核仁可以榨油。橄欖,既是佳果,又爲良藥。橄欖是傳統的中藥材,是藥用食物之一。 中醫素來稱橄欖爲“肺胃之果”。據諸多的醫藥文獻資料記載,橄欖的果實、白欖根、橄欖仁都能入藥用。

  中醫認爲,橄欖味甘酸,性平,入脾、胃、肺經,有清熱解毒、利咽化痰、生津止渴、除煩醒酒、化刺除鯁之功,適用於咽喉腫痛、煩渴、咳嗽痰血、魚骨鯁喉、菌痢等。《日華子本草》言其“開胃、下氣、止瀉。”《本草綱目》言其“生津液、止煩渴,治咽喉疼,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魚蟹毒”。《滇南本草》言其“治一切喉火上炎,大頭瘟症,能解濕熱、春溫,生津止渴,利痰,解魚毒、酒、積滯”。橄欖營養豐富,果肉内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C以及鈣、磷、鐵等礦物質,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是蘋果的10倍,梨、桃的5倍,含鈣量也很高,且易被人體吸收,尤適用於婦女、兒童食用。冬春季節,每日嚼食2~3枚鮮橄欖,可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故民間有“冬春橄欖賽人參”之譽。

  白欖根具有清咽、解毒之功,適宜治療咽喉腫痛、腳氣、觔骨疼痛等症。橄欖核適宜治療胃痛、疝氣、腸風下血等症。橄欖仁有潤燥、解酒毒之功。橄欖露,是橄欖果實的蒸餾液,具有清肺、利咽、生津止渴等作用,適宜治療咽喉腫痛、咳嗽痰中帶血、瀉痢、煩渴、解酒毒及河豚魚中毒等。

DSC0781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