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574b1b6dbfa54[1].jpg

 

苗栗縣苑裡 - 藺草文化館


藺草文化館位於苗栗縣苑裡鎮,座落於苑裡農會山腳辦事處旁,原本是一座舊糧倉,後來經過地方的爭取,改建成為一座藺草文物館,以藺草生態及編織文化為主題,其他還設置了藺草體驗區、帽蓆文化區、農村文物、DIY教室、簡報區、戶外活動區等,總面積約330平方公尺。

電  話:(037)741-319
傳  真:(037)740-735
地  址:苗栗縣苑裡鎮灣麗路99號 
營業時間:9:00~17:00;周一休館

1574b1b805f743[1].jpg

1574b1ba50d756[1].jpg

裡的傳統產業

藺草編織是苑裡的百年傳統產業,早在清朝末年即開始流傳,日治時期開始外銷到日本,國民政府來台初期達到高峰。當時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從事藺草編織業,而女性更是主要的手工來源,不同於其他漢人社會的女性,苑裡的女人不學針線刺繡,而必須學習編織草蓆,作為家中主要的收入,尤其是有圖案的蓆子,可以為家裡掙得更多生活費,也無怪乎當時流行重生女不重生男;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在早期的苑裡並不盛行。當時一個家庭若是有一個人會編織蓆帽,就可以養活六口人;而男人除非有自己的事業或公職,否則除了加入編織草蓆、草帽的行列之外,就是代替女人處理家務雜事了。

在苑裡,曾經流傳著一首草蓆歌:

   一枝兩枝罔來拎,牙通加阿母嫌無錢。
   一枝兩枝罔來揪,毋通加阿母伸長手。
    一行做了又一行,做到佟時才會快活。
    一頂做了又一頂,做到佟時才會清閒。
    一行二行罔來做,毋通哄哄想迄逃。
    人做草笠金噹噹,阮做草笠破三空。
   人做草蓆一級棒,阮做草蓆仔蓋屎仔桶。

1574b1bb79fa37[1].jpg

1574b1bca26c35[1].jpg

1574b1c13d5687[1].jpg

苑裡藺草編織的起源

    傳說清朝年間,有兩位居住在苑裡的平埔族婦人,把大安溪下游兩岸的野生三角藺草曬乾壓平,然後編織成草蓆、籠頭等用具。後來有一位雙寮社的婦人,將三角藺草的莖折成細條,編織出更精細的草蓆。同時她為了加以善用藺草,於是把野生的藺草苗移植到水田種植,其他社的婦人也開始學習依此方法種植藺草,而藺草編織工藝也隨著材料取得便利而興盛,成為當地平埔族人生活文化的一環。

  漢人向平埔族人學習編織藺草的手藝,逐漸改良種植技術與編織方法,於是發展出後來的「苑裡藺」。分布在大安溪附近的婦人,如苑裡、大甲、通霄等地,也盛行以編藺草為謀生方式,於是此項技藝漸漸流傳開來。直到日治時期,日人因感苑裡對外交通不便,帽蓆產品都統一由設置在大甲的「帽蓆檢查所」檢驗後再轉銷各地,因此一般都誤以為大甲才是帽蓆的主要產地。 關於藺草帽編織的來源,相傳來自清末婦女洪鴦,因兒子的頭上生瘡化膿,又髒又臭,經常被蒼蠅叮咬,無法忍受,洪鴦為了保護幼子,於是編出了一頂藺草帽給兒子戴,結果受到鄉人讚賞,紛紛向她請益,洪鴦也樂於指導,甚至開班授徒,於是編織藺草帽在苗栗沿海地區成為風氣。洪鴦1853年出生於通霄白沙屯,22歲時與住在苑裡鎮西勢庄的高治結婚,婚後才學習藺草編織,由於手工精巧又不吝於傳藝,受到地方民眾的尊敬。昭和15年(1940),台灣總督府為肯定洪鴦對於草帽產業的貢獻,特別頒發綠綬褒章給她,隔年她以89歲高齡離開人間。她的玄孫高志輝將這枚一直被視為傳家寶的獎章捐贈給苑裡藺草文化館,成為「鎮館之寶」,目的是希望洪鴦為地方的貢獻不會被遺忘,同時也希望苑裡的帽蓆產業能繼續傳承。如今藺草文化館前立有一座雕像,是描繪洪鴦指導小朋友草編技藝的景象,也傳達了此地對於洪鴦的追念。 

  藺草編織雖然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沒落,然而直到今天,在苑裡仍舊可以看到婦女群聚編織蓆帽的景象,而藺草文化館也時有婦女在現場示範編織作業,館內並設有DIY教學,希望透過技藝教育達到技藝推廣、傳承。因應消費需求與習慣的改變,藺草編織物也變得多元,包括拖鞋、手提包、肩背包、名片夾、手機袋等種類繁多,館內有多樣展售品可供選擇。

    藺草文化館提供了認識藺草與編織等相關知識,要了解藺草文化,並且體會藺草文化對於當地的影響,還可以走入鄉間,去與實際編織的人們談天,實地觀察藺草產業的堂奧,再藉由這些推廣與口耳相傳的過程,為藺草編織產業再創新局,這也是設置藺草文化館的重要目的。

1574b1bdcb066d[1].jpg

1574b1bef443ab[1].jpg

1574b1c4be2b96[1].jpg

1574b1c5eac65f[1].jpg

1574b1c26a8377[1].jpg

1574b1c83b29b8[1].jpg

1574b1cf527cf5[1].jpg

認識藺草

藺草是一種屬於莎草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茳肚或蓆草,俗稱大甲藺、苑裡藺。藺草的莖成三角形中空,葉山退化,高度約1~2公尺,隨著生長季節的不同,高度或有變化。由於形態呈三角形,古名稱為「三角?」。花叢的形狀略似松果,呈橢圓形或圓錐狀,剛結果時為綠色,待漸漸轉成淡褐色,即表示已成熟,可以收割了。藺草大致可分為鹹水草與淡水草,鹹水草生長於海邊一帶,通稱為鹹草(閩南語)或燈心草,品質較粗硬,一般常用來綑綁貨物。淡水草就是用來編織苑裡帽蓆的原料,也就是一般所稱的「苑裡藺」、「蓆草」。苑裡藺草栽種在水田中,乍看之下會誤以為是稻禾,每年2~3期的收穫,因氣候或播種的時間而異。播種時間約在農曆12月左右,若提前則可收三期。從種植到生產的過程,大約可分為「選苖」「耕田」「插秧」「定期施肥」「3個月成長期」「收割」「曝曬乾燥」「收成」「整理」「加工」而成為可進行編織的材料。

1574b1c3946526[1].jpg

1574b1c9623793[1].jpg

1574b1ca85725a[1].jpg

1574b1ccebdc11[1].jpg

1574b1ce19b1e8[1].jpg

1574b1d1ac5278[1].jpg

1574b1d3fc7d36[1].jpg

1574b1d084f3e0[1].jpg

傳統美麗的手工藝

1574b1d523ca84[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