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北投-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
在北投區大業路旁,有一個種著蓮花的大水池。水池的彼方矗立著一座看似美術館的建築,左方一排灰白色的長廊從入口延伸至建築本體,彷彿外牆。
這不是美術館或博物館,而是法鼓山的農禪寺。
農禪寺大量運用清水模建造,清水模是一種亟需技術的建築方式,水泥結構建立後,便不在表面多做修飾,因此我們見到的牆面,就是水泥最原始的樣貌。從旁邊的長廊,到建築本體、經文刻字,都是用清水模製成的。伸手撫摸,便能感受到它的細緻,以及牆面帶著水泥那微微粗糙的觸感。
聖嚴法師當初給建築師姚仁喜的指示很簡單,只有「空中花,水中月」,並將道場命名為水月道場。建築師便依著這個概念,一反傳統佛寺的建築型式,將農禪寺設計成景觀禪寺。為了符合建築宗旨,農禪寺的設計簡單大方而不譁眾取寵,沒有過多的裝飾,道場線條也以簡潔為主。
開山農舍是寺內最早的建築,是最初弘法的歷史見證。農舍被椰子樹圍繞,若不仔細看,很可能會誤以為是當地的辦公室。但這間小屋其實是法鼓山歷史的重要遺跡,以往的佛門弟子都在裡面修行、生活。現在轉變為紀念館,可入內參觀。
道場中有一個特別的設計,建築師將心經的經文鏤空刻在牆面上,當太陽光照射進來,經文的字便會在地面上形成倒影,非常美麗而莊嚴。不過需得等到光線角度正確,才能看到如此景象。
就算不是佛教徒,來農禪寺依然能體會到此地莊嚴與寧靜的宗教氣氛;若是信佛的信眾,在這個空間處處能體會到佛教與現代建築藝術的結合,於各種細節感受佛法的教導。
農禪寺・水月道場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65巷89號
據上次來農禪寺不到半個月的時間 ,我又帶朋友來朝聖,上次來天氣不是很穩,這次來天氣很好是我最喜歡的藍天白雲,而水月道場看起來更令人驚艷感動。
水月道場
聖嚴法師:未來改建之農禪寺為景觀寺院, 長在水裡、浮在水面的 「水月道場」;從遠處或空中看是浮在水面上的「空中樓閣」。希望這個寺院不是艷麗,不是華麗,也沒有譁眾取寵,希望成為臺北市市區內唯一的景觀道場, 它是清雅、樸實、幽靜的、明朗的,沒有太多的色彩,也沒有太多的裝飾,讓這道場成為臺北市的一個地標式的寺廟,讓外國人到了臺灣會想到農禪寺看一下。
由著名建築師姚仁喜所設計,設計概想來源於聖嚴法師之言
:「空中花,水中月」
這也是「水月道場」的名稱來由
金剛經牆
進入水月道場,最能撼動人心的,是L型建築上那片壯觀的金剛經牆。
沒有瑰麗的彩飾,也沒有輝煌的妝點;粗糙灰白的牆面,刻鏤出中國字特有的文化質感,和佛經上醒世的意涵。什麼都不必說,就讓人有想要從頭讀到尾的衝動!
金剛經牆,是採用類清水混凝土的GRC材質,模仿直條木紋,水刀鏤空切割而成。由於技術困難,水刀耗損嚴重,預算持續增加,工程曾數度停擺,延宕不少時日。蒙佛菩薩保佑,克服重重阻礙後,終於趕在落成前,以最完美的面目見世。
金剛經版本、字體的選用,透過再三的開會討論,經四校後決定。全經五千多字,共用了一百零六片板材。數學精算後,再毫釐無差的掛上二樓的外牆。經裡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則跳出經文單獨呈現,更具啟發警醒的作用。
垂掛經文的L型建築,是由三十根清水模大圓柱撐起。前半段是半戶外迴廊,連接寺裡不同的空間。大圓柱的鑄造,無論灌漿速度、建材比例都耗時耗力逐次完成。礙於天候變化,灌漿過程中還要不斷敲打,好讓潛藏的空氣散溢出來,真可謂煞費苦心。
當清風拂過金剛經文,吹送著佛陀的加持,越過千山萬水直到世界的盡頭,祈願眾生都能在經文的流盪裡,找回本來面目。
湛藍的天空下.水月道場更加莊嚴神聖
無法用言語的感動
喜歡這門的名子.入慈悲門
這面牆裡面是刻-心經
我依然喜歡這池裡的蓮花.清新脫俗優雅玉立
法鼓書店
開山農舍
農禪 - 這應該是聖嚴禪師所提的
來亂的麻雀可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