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牛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亞科 (Subfamilia): 牛亞科 Bovinae
屬 水牛屬
水牛在台灣的開拓史上,扮演著重要的地位。台灣本來只有野生 的黃牛一種,漢人來台後除了將之馴化外,也從華南一帶引進水牛。 最早在荷據時期已開始,傳教士達尼威爾向巴達維亞的東印度公司借 了四千魯幣,買了一百多隻水牛,贈給台南地區平埔族的蕭壟社,教 導他們進步的農耕方式。鄭成功時代,為了鼓勵漢人到台灣開墾,引 進更多的水牛幫助農人耕田,自此一直到六、七○年代的台灣農村, 水牛是最普遍的風景。水牛更是台灣文化中常常被感念的象徵。
水牛是台灣最典型的勞力動物,原住民時代便懂得馴牛:「台郡 內山深篠密箐中產野牛。番會社眾,以長竿繫繩為圈,合圍束其頸。 牛曳繩怒奔,則縱其所在,伺其力盡,繩勢銷緩,徐徐收繫於木;餓 之,漸進草食。俟馴習,然後服而用之。」
漢人入墾後的三、四百年來,水牛一直是農業台灣最主要的生產 力,更象徵著台灣人堅毅、刻苦、耐勞的本質。
台灣水牛亞洲水牛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在八千至一萬年前大陸己開始水牛的馴養,台灣水牛屬沼澤型水牛(Swamp Buffalo);在過去三百餘年來,農家皆以水牛做役用、駕車、耕田、拉曳,為農家主要勞動力的來源,本省水牛早已自大陸隨先民引渡來台;歷年台灣水牛飼養頭數在1909年飼養30.4萬頭,1956年達32.98萬頭,但自1960年後因台灣的產業結構改變,水牛的役用功能被農機取代,農村生產人口外移,國民生活型態改變,環保意識抬頭,農民因豢養牛隻的成長時間長,又幾無利潤而棄養,致使牛隻受到時代無情的淘汰,每年以2-3萬頭的頭數快速減少,至1998年底全省僅存八仟餘頭,導致台灣水牛瀕臨絕種之虞。
有鑑於水牛頭數之遽減,及為了保存本土家畜的特殊遺傳基因、生物標記、特徵與種畜的繁衍,自民國75年(1986)起,在農委會、農林廳的協助下,配合中央種原庫的建立,成立’’台灣水牛養育中心’’辦理水牛保種與推廣工作,迄今已初步建立台灣水牛的保種族群(85頭),暨調查蒐集水牛的個體外表型標記、一般基本生理性狀和相關的經濟性狀等資料,諸如:1.台灣水牛屬沼澤型水牛,為偶蹄動物,頸胸部有兩個白色山型標記,一個在顎下,另一個在頸下胸部。2.角向側面及水平方向生長,成年後彎曲成半圓形,與額部保持水平。3.體型矮胖而沈重,體短而腹大;灰黑色皮膚只有稀疏毛髮被覆,頸部毛較多,汗腺數目只有一般牛的1/6,熱季時喜歡在深及頭部的水塘、泥濘中水浴。4.水牛間彼此呼叫用尖銳的短嗚聲(屋外短音)。5.永久齒發生時間:2齒—32-44月齡、4齒—40-54月齡。6.水牛染色體數目為48XY及48XX,G帶為遺傳變異之重要特性。7.肉用水公牛(二歲齡,450公斤),平圴日增重0.8公斤,屠宰率54.5%,瘦肉率36.5%。8.應用GPI和PGD遺傳標記鑑別,台灣水牛為純合子個體(GPI—BB型、PGD—AA型)。9.水牛血液(血清)生化值:總蛋白質6.7-8.2 g/dl, 白蛋白3.1-4.1 g/dl,三酸甘油脂22.5-27.7 mg/dl, 膽固醇37.4-69.7mg/dl。 經長期觀察、調查、試驗研究,顯示水牛較其他牛種較為晚熟,牠對季節、氣候環境的適應性較強,具耐粗飼與抗病力強的性能,其排出的糞便含有機質肥,回歸牧草地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牠仍不失為本省具經濟性、低污染的優良家畜,具有開發與調合農業大環境永續發展,可提供學術研究、教學與立體動態觀光休間活動和農業相結合,朝資訊、科技、生態與經濟多方面平行發展,以因應日後WTO的衝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