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石門區 - 富貴角燈塔
西元1897年完工的富貴角燈塔,位於新北市石門區富貴岬角。原名富基角燈塔的富貴角燈塔,塔身原為八角形鐵造,西元1962年改為八角形混凝土塔身,外表為黑白平行相間的條紋,是台灣本島最北的燈塔。
富貴角燈塔是日本人在台灣興建的第一座燈塔,係因日本人為了建造台灣與日本之間的海底電纜以及航路設備。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秋、冬季節常出現濃霧,因此在塔內附設「霧笛」,這是首次在台灣出現的航路標誌。
地址:新北市石門區富基里(2號省道25公里處,往富基漁港內進入)
開放時間:全年無休
台灣最北端的富貴角,海拔33.2公尺,原名「打賓」或「打鞭」,有一說此名為原住民平埔族的譯音,有「海岬」的意思;而另一說為清乾隆27年(西元1762年)間,由荷蘭人法倫泰著作的《新舊印度誌》中,將此記為「hoek」(海岬),後人譯音稱作「富基角」;兩種說法都有海岬的意思,後於日治時期改名為「富貴角」;在富貴角一帶有著全省規模最大也最壯觀的風稜石,是八十萬年前因大屯火山爆發所噴發至此而遺留的火山岩,學名「安山岩」,後因此地東北季風盛行,經風砂磨蝕而形成風稜石,富貴角也因為這個特殊又珍貴的地質景觀,獲林務局遴選為台灣百大地景之一。
富貴角燈塔塔高14.3公尺,是日本據台期間為建設日本與台灣兩地間的海底電纜及航路標識,所興建的第一座燈塔,竣工於西元1897年2月並正式運作,原名「富基角燈塔」,後於西元1972年改名「富貴角燈塔」並沿用迄今,燈塔原為八角形鐵造結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慘遭轟炸,不僅讓塔體嚴重銹蝕,燈器也因此毀壞,直到民國43年(西元1954年)中華民國政府將塔體暫時更換為鋼架塔,並於民國51年(西元1962年)以混凝土修築為原八角形塔身,且將原方便船隻於濃霧中辨識的黑白相間的平行條紋再次漆上,讓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地標,長年矗立富貴角海岬。
沿著只是往燈塔走,會經過營區
沿途的海灣很美
這季節炎路開滿百合花
天人菊也開得很艷
風凌石
月桃花這時也一起綻放
還可以遠眺綠藻礁
終點站.富貴角燈塔
雖然今天天氣不好,拍起來沒有很亮麗,但是有拍到就很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