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1562.JPG

 

羅望子


英文名稱:  Tamarind,Tamarind-tree


學名: Tamarindus indica L.


科名:豆科(Fabaceae)羅望子屬(Tamarindus)


別名:羅望子(臺灣有用樹木誌),羅晃子、九層皮果、酸果樹、酸子、都角子『拾遺』、都桷子『草木狀』、酸餃『滇南草本』、油楠『亨利植名錄』,酸豆、酸梅(海南),酸角、曼姆(雲南)


原產地: 非洲熱帶之尼羅河流域及亞洲南部熱帶地區,台灣於 1895 年從印度引進。


分佈: 台灣各地零星栽植,台南市成功大學大學路東段及勝利路、嘉義市植物園有成排老樹。


用途: 1.觀賞、行道樹:樹姿優美,樹幹高壯,是優良的觀賞、行道樹樹種。2.食用:果實可直接取食,食用時將果皮撥開,食其果肉,味酸略似烏梅,亦可製成蜜餞;嫩葉可食;種子含大量蛋白質,油炸後可食用;果汁或果實常被利用在烹調上作為調味,或利用羅望子的果實當作香料。菲律賓的菲式烤乳豬則是將羅望子的葉子當成香料塞進乳豬的肚子,作成燒烤的佳餚。3.木材可製農具。4.藥用:性味:果實:甘、酸、涼。效用:果實:清熱解暑,和胃消積。治署熱食慾不振,姙娠嘔吐,小兒疳積,便秘,腹瀉。

DSC01563.JPG

DSC01565.JPG

DSC01566.JPG

莖: 常綠喬木,高 15~25 公尺,樹皮灰黑色,老時有縱橫不規則粗裂紋,小樹枝剛長出來時略帶紅褐色。


葉:偶數羽狀複葉,長 8~18 公分(連同葉柄;)小葉 8~15 對,對生,長橢圓狀線形,長約 1.5 公分,寬約 0.35 公分,先端鈍,表面綠色,背面略帶白粉狀,光滑無毛,質柔軟。


花:花於五月下旬至九月中旬陸續開放,與新葉同時抽出,著生於嫩枝先端或老枝兩側之上葉痕,花數枚呈頂生的總狀花序,花序長 6~16 公分,光滑無毛;小花梗長 0.8~1.6 公分,先端有關節並有 2 早落的小苞片;花萼筒長 0.45~0.55 公分,裂片 4 枚,長橢圓形,長 1~1.5 公分,先端銳尖,黃色;花瓣 5 瓣, 3 枚完全發育,長橢圓狀倒卵形,長 1.5~2.5 公分,邊緣略呈皺狀,黃色,有紫紅色脈狀紋,下位花瓣 2 枚退化為鱗片狀,長僅 0.1~0.2 公分;雄蕊筒長 0.6~0.7 公分,基部密生毛茸,花藥丁字著生,直裂;子房與萼筒合生,具多數胚珠;花柱絲狀,柱頭頭狀。


果實: 果實為萊果,在花萼痕跡上有柄長 0.8~1 公分,線狀圓筒狀,略圓胖,長 7~20 公分,徑約 2.5 公分,先端有短尖喙,黃褐色,光滑無毛,種實間常呈緊縮狀;果皮脆薄,果肉帶酸味,內含柔軟褐色果肉及少許硬纖維,併有種子數粒;種子黑褐色,有光澤;果期 11月,在成大則為 2~4月成熟。。

羅望子-花13[1].jpg


特性:常綠喬木,樹皮暗褐色,老幹具有不規則之裂痕,小枝帶紅褐色,具皮孔。葉為偶數羽狀複葉,具葉柄,柄長 0.5~2 公分,葉長 8~15 公分,寬 4~6 公分;小葉 8~15 對,無柄,小葉片長約 1.5 公分,寬約 0.35 公分,長橢圓形,葉基歪斜,葉尖鈍,葉緣為全緣。花序為總狀花序,花 5~12 朵,腋生;花徑約 3 公分,黃色而帶有紫紅色線紋;苞片 2 枚,黃褐色,早落;花萼倒圓錐形,4 裂,裂片披針形◎哇瓣 5 片,中央 3 片相當於旗瓣與翼瓣;旗瓣呈帽形,邊緣具有皺褶,外側基部背毛;翼瓣卵形,龍骨瓣退化為鱗片狀;單體雄蕊,僅 3 枚完全,其他均退化為刺毛。萊果圓筒狀略圓胖、長橢圓形,長 7~20 公分,徑約 2.5 公分,黃褐色;內有黑褐色種子 5~6 粒,形態不一。果期 11月,在成大則為 2~4月成熟。果皮脆薄,內含柔軟褐色果肉及少許硬纖維,併有種子數粒。果肉富含糖分及醋酸、酒石酸和枸櫞酸等,其中酒石酸較多,味酸甜可口,亦可製果醬、果汁,供佐餐用,具有化食、緩下、去熱諸藥效,可用作消化劑、清涼劑、瀉劑、壞血症治劑。台灣北部較冷多雨,生育欠佳,南部生育,結果好,嘉義植物園有老株行道樹,極為美觀。

DSC01564.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