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足鷸
 

學名: Tringa nebularia 

 

分類: 鷸科

 

體型: 35 公分

 

別名: 青腳鷸。

 

形態:體長約35公分。雌雄鳥同型,繁殖羽與非繁殖期羽色相異。繁殖羽頭、頸灰白,有許多黑色細縱斑,具不明顯的白色眉斑,過眼線黑色,肩羽及背灰褐色,有黑褐色軸斑,翼上覆羽暗褐色,邊緣白色,下背、腰白色,尾上覆羽白色,有黑褐色橫紋。初級飛羽黑色、次級飛羽灰褐色具細白邊,三級飛羽灰褐色具黑色軸斑及橫紋。尾羽白色有黑色橫紋。腹面的胸、腹、腋及尾下覆羽皆爲白色,胸側及腋有黑褐色小縱斑。非繁殖羽前額、眼先白色,白色眉斑明顯,頸部細縱斑消失。背部羽色灰褐,羽緣灰白色,胸、腹部白色,胸側無斑紋。眼黑色。喙稍向上彆、灰黑色;跗蹠長,灰綠色。

 

生態:出現在各地平地的水域,包括海濱、河口、沼澤地、河川地、湖泊、池塘、鹽田及水田等都可見到其蹤跡。飛行時雙翼持續的鼓動,路徑呈一直線,腰部的白色非常明顯,飛行時常髙聲鳴叫。常常單獨或以數十隻成群活動,也會與其它岸鳥混群活動,經常在淺水中或水邊覓食,以穩定的步伐前進,也會迅速而靈巧的追捕小魚群。在度冬地的活動主要配合潮汐,日、夜都會進行覓食,正在漲、退潮時最爲活躍,滿潮時則會群聚在空曠的高處棲息。對於人的接近通常很機警。

 

食性:主要以覓食小魚爲主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

 

 

 

 

鳴叫:飛行時常發出響亮連續3至4音節的「盔盔盔」的哨音叫聲。

 

繁殖: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遷留:在台灣是普遍的冬候鳥,主群在每年8月開始抵台,到了翌年5月陸續離開。

 

分布:台灣普遍分布於平原各地的海岸、河口、溪流和濕地。繁殖於歐亞大陸的北方,於非洲、亞洲南部及澳洲度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叮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