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行天宮
行天宮,俗稱恩主公廟,為主祀關公的臺灣民間信仰廟宇,是臺灣知名的關帝廟,由煤礦主黃玄空(黃欉)所建設而成。行天宮本宮位於台北市市區,另有兩座分宮,合稱「行天三宮」;其中,歷史最悠久的是北投分宮,其次是三峽行修宮,本宮位於臺北市中山區,為行天三宮最晚成立者。行天宮為北北基關帝廟的代表,廟門設計上與文廟(臺北孔子廟)相同,大門均沒有門神圖樣,用108顆門釘代表108位神靈,即36天罡星、72地煞星。
歷史
1943年5月,空真子道長(郭得進居士)及師兄弟,敬奉由覺修宮分靈而來的五恩主(孚佑帝君、關聖帝君、隆恩真君、司命真君、岳武穆王等),於臺北市永樂町(今迪化街)一處民宅三樓設立「行天堂」,以關聖帝君為主神。當年,住於臺北州海山郡鶯歌街柑園(今屬於新北市樹林區)(今新北市樹林區)的煤礦業主黃玄空道長(本名黃欉,法號「玄空」,1911年-1970年)得三兄黃新火居士引介,遂與「行天堂」關聖帝君結緣。
1945年,三峽「白雞」「海山」二坑煤礦附近瘧疾肆虐,黃玄空向其素來敬仰的行天堂壇主「空真子」(俗名郭得進,人稱郭空真)請益,郭空真讓玄空黃迎行天堂關帝君神像,回家膜拜。
1945年農曆十月,黃玄空於礦場之木造事務所始創「行修堂」,奉祀行天堂關帝君神像,鄉里皆來參拜,竟然瘟疫去除,從此關帝君名震本地。
1949年農曆八月,由於「行天堂」位於民宅三樓,檀越參香不便,黃玄空於是在在臺北市九臺街(今林森北路、民權東路交叉口一帶)購入原為宮前町的小型民間信仰簡易齋教鸞堂及附設土地公廟。創建關帝廟行天宮(位於新興國中附近)。
1949年現今三峽行修宮之明德堂所在地興建,關帝廟行修宮。
1956年,黃玄空著手於北投(平埔族嗄嘮別社舊址)、三峽兩地整建以祭祀關公為主的廟宇,即北投行天宮與三峽行修宮。
1958年,行天宮第一任住持郭空真過世,當時行天宮北投分宮後殿基礎工程才剛起步。
1960年代初,玄空原本已有將九臺街(今林森北路、民權東路交叉口一帶)廟宇擴建為大廟(行天宮本宮)的計畫,不過,該片佔地2,000坪的私人用地,在教育部開始推動九年國民教育後,被改劃為國民中學預定用地(現為臺北市立新興國民中學)。經交涉後,臺北市政府採取「以地易地」的方式,讓原地主玄空以私有地交換當時仍為瑠公圳末梢支流、沼澤的公有地。在取得位於西新庄子,現今民權東路、松江路口東北角的建廟用地後,玄空商請已有興建多處廟宇經驗的造廟匠師廖石成設計、施工。
1960年8月12日北投行天宮之後殿慶成,並舉行安座典禮。
1962年農曆四月三峽行修宮興建及動土整地。
1964年行天宮本宮整地興建。
1964年農曆十一月及十二月三峽行修宮上樑。
1965年5月31日北投行天宮之玉皇殿、前殿等所有工程完工,奉祀玄靈高上帝、玄穹高上帝等並舉行慶成典禮。
1965年12月6日三峽行修宮落成,並舉行慶成典禮。
1968年1月25日台北本宮落成。行天宮落成後,由黃欉所主導興建的三座廟宇合稱為「行天三宮」——新建於臺北市中心的行天宮稱為本宮,其餘兩間為行天宮分宮。
1970年玄空將三峽行修宮捐贈行天宮名為三峽分宮。
1970年12月18日行天宮三宮建設人第二任住持玄空道長仙遊,並奉祀於三峽行修宮之明德堂及北投行天宮之崇德堂。
1972年農曆十月新建三峽行修宮旁的明德堂以奉祀玄空道長。
2014年8月26日,為響應環保,行天宮撤除廟埕中的供桌及大香爐,僅保留神像前由廟方祭祀用的香爐,希望祭祀民眾不焚香以雙手參拜。
信仰
行天宮三宮建設人黃玄空,祖籍泉州安溪,其宗教思想源於行天堂。
宗教屬性為儒、釋(佛)、道三教合一,雖然如此,行天宮許多固定的宗教活動,源於泉州流行的閭山派正一教。閭山派正一教是以閭山法與道教正一道正一派、符籙派相融合以及吸收佛教世俗化的福建道教,來台後,經過一段時間與佛儒兩教摻合,逐漸變成「民間基層人口的傳統信仰及文化現象,只求個人與家庭之富貴財子壽」的臺灣多神格「民間信仰」。仍以道教科儀為主。例如祈安大法會(俗稱拜斗)、祭元辰、祭關限、祭星、掩魂、收契孫、收驚等,都與道教儀式關係密切,而國外關於臺灣的相關資訊,亦把類似行天宮這種「恩主公信仰」的齋教、臺灣民間信仰歸類為「道教」。
供奉神祇
行天宮在神祇的奉祀上傾向於多神教的性質,所謂的「恩主」就是「救世主」的意思。共有五恩主,以關雲長為首,因此台灣一般民眾亦稱關雲長為恩主公,也經常稱行天宮為恩主公廟。
行天宮五恩主關雲長:因顯聖玉泉山,認為是佛教的伽藍菩薩,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關西夫子,道教稱協天大帝、翊漢天尊。1614年,中國明朝萬曆帝敕封關雲長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故又名關聖帝君,或簡稱關帝。洞冥寶記記載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玄靈高上帝,也就是第十八代的天公,此說又以福建泉州一帶為最盛,信仰則尊稱「關恩主」。 從神:關平太子。
從神:周倉元帥。
呂洞賓:中國神話傳說八仙之一,道教稱孚佑帝君,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信仰尊稱「呂恩主」。
張單:灶神,即九天司命真君,能夠紀錄一家善惡,稟告天庭。信仰尊稱「張恩主」。
王善:護法神,即先天豁落靈官,道教的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的護法神,信仰尊稱王恩主。
岳飛:即精忠武穆王,12世紀中國宋朝名將,信仰尊稱岳恩主。
特色
行天宮落成以來,之所以會成為大臺北地區,甚至整個北臺灣參訪人數最多的廟宇,原因除了「恩主公信仰」普遍受到民眾接受外,還有行天宮本身的一些特色:
牌匾均有于右任(前監察院長)、謝冠生(前司法院長)所題字
中門的一對神獸為麒麟,與一般廟宇放置的石獅有很大的不同
不焚燒金紙、線香,不奉拜牲禮,但神像面前保有廟方香爐與線香。
不設置功德箱,捐獻均由廟內辦事人員填寫樂捐單替代。
廟宇地點交通便利;臺北本宮與北投分宮有以廟名當站名的車牌或捷運車站。
廟宇空間設計寬敞。 提供停車場(北投分宮、三峽分宮)給信眾,不需費用。
成立宗教性的財團法人機構,確立其社會公益屬性。
不安放光明燈、不收受金牌、不演戲酬神、不設乩扶鸞。
不對外募捐並禁止商業行為。
每天以宣講的方式,傳播道德觀、善行作為等。
提供心靈寄託與護身的平安袋與平安卡。 提供免收費之宗教科儀如:收驚、祭元辰、祭關限、祭星、掩魂、收契孫,祈安大法會費用隨喜金額。
免費提供太歲神符,供善信回家自行祭拜,而非如一般廟宇收取香火錢替人安太歲。臺北市行天宮廟方表示,「安太歲重在心誠,故不代檀越安太歲,僅發放太歲符。」信眾可至事務所請領值年太歲星君神位到家中,並由服務人員教導如何祭拜。
五大廟門只有在神明聖誕之請神、送神時全部開啟;左梢間與右梢間會在人潮多時開啟;明間(中門)比照古禮,國家元首進入參拜時才會開啟(中門進出);左次間與右次間以中央官員參拜時開啟(左進右出),比照孔廟禮俗。
台北本宮與北投分宮均有「赫赫」的位置稱為「左日門」,「嚴嚴」的位置稱為「右月門」。
行天宮現在只剩收驚婆婆使用的收驚香
不再拜香和供品的行天宮,香客依然鼎盛,空氣卻更清新
這顆石頭的人氣也很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