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盤腳樹
英文名稱: Indian Barringtonia
學 名: Barringtonia asiatica (L.) Kurz
Mammea asiatica L.
科 名: 玉蕊科(Lecythidaceae)棋盤腳樹屬(Barringtonia)
別 名: 濱玉蕊 (新擬),棋盤腳樹 (臺灣),棋盤腳、墾丁肉粽、魔鬼樹
原產地: 臺灣東、南部及蘭嶼海岸,分布馬來西亞、澳洲及太平洋諸島。
分布: 分布南部海岸林及蘭嶼、綠島。
用 途: 1.材輕軟質脆,可充柴薪用;不堪為器具用材,誤伐以之造舟,出海即不歸,故蘭嶼之原住民以「魔鬼樹」稱之。2.果有毒,可毒魚。3.觀賞樹種用:可栽植為觀賞樹木。
莖: 常綠喬木,樹高可達 20 公尺,徑 40~100 公分,樹幹常呈彎曲狀,樹皮薄,帶褐紅色澤;樹枝直立或斜上昇,平滑。
葉: 葉近無柄,大形,互生但多叢生於枝條的先端,長倒卵形,長 25~40 公分,寬 12~20 公分,先端鈍或圓,有時亦有為凹頭的,基部狹縮或近似狹縮,革質,全緣,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顏色較淡,表裏兩面皆光滑無毛,中肋顯著,表面略隆起,背面則顯著隆起,側脈較不顯著。
花: 花 4~20 枚,大形,顯著張開狀,開放時徑 12~15 公分,呈頂生的總狀花序排列;花柄長 5~9 公分,綠色,光滑無毛;花萼筒長 3~5 公分,初為閉合,後則為 2~3 裂,裂片卵形,長 2~3 公分,先端鈍;花瓣 4 枚,闊卵形,白色或帶淡紅色,長 5~8 公分,先端鈍或圓;雄蕊多數,花絲細長,白色,但先端為紅色,著生於花瓣基部,子房下位,四稜形,4 室,每室內有 6 枚懸垂的胚珠。花期 7~9 月。
果: 果實為核果,四方形,每邊長 11~12 公分,形狀像圍棋盤的腳;外果皮光滑,中果皮富纖維質,內果皮堅硬,內藏種子一枚;果實因有纖維質的中果皮,可藉海流的漂送,以達到種子傳播的目的。
特徵: 常綠小喬木。葉枝端叢生,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 30~40 公分,寬 15~20 公分,先端鈍形,全緣,革質,光滑無毛,殆無柄。頂生直立之總狀花序,花徑 10 公分,萼二分裂,凹形;花瓣 4,乳白色,卵形,長 5 公分,雄蕊甚多,淡紅色,基部筒狀,長達 10 公分;子房下位,4 室,每室 6~8 胚珠,懸垂。果為壓縮陀螺形,4 稜,長 10 公分,狀如圍棋盤之腳,故名棋盤腳樹;外果皮光滑,中果皮纖維質,內果皮甚硬;種子一,藉海水漂流以繁殖。
棋盤腳的中文命名,是因為它獨特的果實,像極了古棋盤的盤腳-基部四四方方、由四條曼妙的稜線收尾到尖尖的末端,完全符合中國家俬、木器的藝術造型;也由於無論它的體積、形狀的關係,民間又稱呼它為「墾丁肉粽」、「恆春大肉粽」,這種直接的譬喻,反而顯得更貼切。
棋盤腳特殊的地方,除了造型奇特的果實外,另一個令人驚艷的是它只在夜間開花,並且花像叢美麗的仙女棒,白色的花枝往上逐漸轉成粉紅,頭端頂著一顆細小粉黃的蕊頭,可惜好景不長,白天陽光一照,花就掉落地上,留在樹上的,剩下一隻隻張著嘴、吐著青蛇似的花托。每年五至十月都是花期。
棋盤腳以美麗的容顏贏得了墾丁之花的尊榮,但是在蘭嶼達悟族人的眼中,卻是一種不祥的樹木,因為在以往達悟族人的習俗中,人死以後,就將屍體丟棄在棋盤腳樹樹下,所以達悟人又叫棋盤腳樹為「死人樹」,又因為棋盤腳晚上才開花,因此又被稱為「魔鬼花」。同一株花朵,竟因不同的文化,而有天壤不同的解讀,實在饒富趣味。